什么是新冠后遗症?
新冠后遗症(Post-COVID Conditions)是指感染新冠病毒后,即使病毒检测已转阴,仍持续存在的症状或新出现的健康问题,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其定义为“感染新冠病毒后3个月内出现、持续至少2个月,且无法由其他诊断解释的症状”,这些症状可能影响多个器官系统,严重程度因人而异。
知乎网友亲述:8大常见后遗症
通过对知乎平台上数百条用户分享的梳理,我们总结出以下8种最常见的新冠后遗症:
-
疲劳乏力
最常见的症状之一,许多网友表示,感染后即使轻微活动也会感到极度疲劳,甚至需要长时间休息才能恢复,一位用户写道:“上班一天就像跑了一场马拉松,连做饭的力气都没有。” -
呼吸系统问题
包括气短、胸闷、咳嗽等,部分康复者反映,爬楼梯或快走时会出现呼吸困难,肺功能明显下降,这可能与病毒对肺部组织的损伤有关。 -
脑雾(认知障碍)
表现为记忆力下降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思维迟钝,一位知乎用户吐槽:“以前半小时能写完的报告,现在要花两小时,还经常忘事。” -
持续咳嗽
干咳或带痰的咳嗽可能持续数周甚至数月,尤其夜间加重,影响睡眠。 -
嗅觉和味觉异常
部分患者康复后仍感到嗅觉减退、失真(如闻到烧焦味)或味觉改变(食物尝起来无味或发苦)。 -
心理健康问题
焦虑、抑郁和失眠是常见表现,隔离治疗、对健康的担忧以及社会压力都可能加剧心理负担。 -
肌肉和关节疼痛
全身酸痛、关节僵硬等症状较为普遍,可能与病毒感染引发的炎症反应有关。 -
心血管症状
包括心悸、胸痛、心律不齐等,一些年轻康复者表示,感染后偶尔感到“心脏突然咯噔一下”,需警惕心肌炎等并发症。
为什么会出现后遗症?
目前科学界对新冠后遗症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,但主流观点包括:
- 病毒残留:病毒可能在体内某些组织(如肠道、神经系统)中残留,引发持续免疫反应。
- 免疫过度反应: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免疫系统紊乱,攻击自身组织(如自身免疫现象)。
- 器官损伤:病毒直接侵犯肺、心脏、大脑等器官,造成长期功能影响。
- 微血栓形成:部分研究发现,微血管血栓可能导致组织缺氧和症状持续。
如何应对和康复?
-
及时就医评估
若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,建议前往医院“新冠康复门诊”或相关科室(如呼吸科、心内科、神经科)进行全面检查。 -
循序渐进恢复锻炼
避免剧烈运动,可从散步、瑜伽等低强度活动开始,逐步增加负荷。 -
认知训练与心理调节
通过阅读、 puzzles游戏等锻炼大脑;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正念冥想缓解焦虑。 -
健康饮食与充足睡眠
增加蛋白质、维生素摄入,保证每晚7-8小时睡眠,助力身体修复。 -
社会支持与患者社群
加入知乎、微博等平台的康复者社群,分享经验、获取支持,减少孤独感。
不必过度恐慌,但需重视
新冠后遗症并非个别现象,但大多数症状会随时间逐渐缓解,重要的是以科学态度面对,积极康复而非消极恐惧,正如一位知乎用户所说:“身体需要时间愈合,给自己多一点耐心和温柔。”
如果您或家人正经历后遗症困扰,你并不孤单,寻求帮助是勇敢的第一步。
免责声明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,如有健康问题,请及时咨询医疗机构。
原创声明:本文为百度独家原创内容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,数据来源:WHO指南、知乎用户分享及临床研究综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