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抗疫之路,从清零到共融的艰难转型
5
2025-07-04
2023年寒冬的哈尔滨,凌晨四点的街道被路灯染成昏黄色,48岁的出租车司机张师傅像往常一样,将车缓缓停靠在道里区一条僻静的巷口,熄火、关表,却再也没能醒来,乘客发现他时,他的头无力地靠在方向盘上,双手仍保持着握姿,仿佛只是短暂地“眯一会儿”,救护车赶到时,医生宣布其为心源性猝死——这是哈尔滨半年内第三起公开报道的“的哥猝死”事件。
这并非孤立的悲剧,在“冰雪之城”的光鲜外表下,出租车司机这一群体正以血肉之躯承载着城市运转的隐形成本,他们的猝死,撕开了现代都市生存法则的残酷一角:那些被效率压垮的普通人,如何成为时代齿轮下的无声注脚?
哈尔滨出租车司机平均每天工作15小时,需完成25-30单,里程超300公里,张师傅的账单显示,他生前最后一周日均收入仅剩423元(扣除油费、平台抽成后不足200元)。“现在跑车就是给平台打工。”同行老李苦笑,网约车冲击下,传统巡游出租车司机不得不加入“抢单大战”,甚至为5元短途订单空驶3公里。
哈尔滨出租车牌照价格从2014年80万元暴跌至现今20万元,早年贷款购牌的司机陷入“资不抵债”困境,网约车合规化进程缓慢,黑车占比超30%,进一步挤压正规司机生存空间。
某网约车平台数据显示,哈尔滨司机接单等待时间同比增加47%,算法将“服务分”与派单量绑定,司机被迫接受凌晨机场单、偏远郊区单,张师傅手机里存着最后一条录音:“系统刚派了个去阿城的单,70公里啊…回来肯定空车。”
过去,的哥们在“司机盒饭摊”交换信息、吐槽生活的场景正在消失,如今更多人选择沉默地刷短视频解压——这正是张师傅猝死前最后的活动记录。
医学专家指出,出租车司机猝死多属“过劳—应激—猝死”链条:长期久坐导致血液黏稠,加上冬季车内外温差超40℃,极易诱发血管痉挛,但更深层病因在于:
对比重庆“的哥驿站”、深圳“司机健康快线”,哈尔滨仅在2021年试点了2个“爱心休息站”,但因位置偏僻、开放时间短,日均使用不足5人次,一位政协委员的提案被淹没在“冰雪节筹备会议”中。
部分司机开始自发组织“健康接力”:
自动驾驶试点正在哈尔滨新区展开,但老司机们更关心眼前问题:“我们这批人,能不能熬到退休年龄?”
张师傅的葬礼上,几十辆出租车自发组成车队,打着双闪绕行他常跑的中央大街,这种仪式感,恰似这个群体最后的尊严宣言,当城市以“24小时不打烊”为荣时,或许该问问:是谁在深夜点亮这些移动的坐标?他们的生命,不该只是计价器上跳动的数字。
(全文共计1832字)
附:数据来源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