冰城疫线,哈尔滨的冬天与人心从未如此滚烫

admin 6 2025-07-04 00:17:00

零下30度的测温仪与凌晨4点的“大白”

2021年1月,哈尔滨的气温跌破零下30度,在道外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门口,社区志愿者王丽娟正用双手捂着测温仪——这是她半小时内第5次呵气取暖,因为低温让仪器频繁失灵,她的睫毛结了一层冰霜,防护面罩上的水雾凝成冰碴,但她的声音依然清亮:“请出示健康码,谢谢配合!”

这样的场景在哈尔滨的寒冬里并不罕见,疫情反复时,全市近10万名“大白”在凌晨4点上岗,他们中有退休教师、外卖骑手、甚至刚放寒假的大学生,松北区的一位护士在朋友圈写道:“脚底贴了8个暖宝宝,还是冻得没知觉,但居民送来的热水瓶,能暖一整天。”

“隔离楼”里的钢琴声与微信群里的“深夜食堂”

南岗区某封控小区内,一栋被戏称为“隔离楼”的居民楼里,每晚7点准时响起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》,弹琴的是70岁的张建国,一位曾是乐团钢琴手的独居老人。“就想告诉邻居们,咱们的日子还得有声响。”他说,楼下的住户在业主群里接龙点歌,有人点了《喀秋莎》,有人点了《我和我的祖国》。

而在香坊区的某个微信群,一场自发的“物资漂流”悄然进行,家里囤多了蔬菜的刘阿姨把土豆挂在门把手上,附上纸条:“需要自取”;开烘焙店的90后小伙林阳,每天多做20份面包放在小区物业。“不能开工,但能让邻居尝口甜的。”

冰雪大世界里的“沉默保卫战”

作为哈尔滨的标志性景点,冰雪大世界在2021年冬天罕见地闭园了,但园区内并非空无一人——30名留守的冰雕师戴着口罩和护目镜,每天巡逻维护冰雕,负责人李冰说:“这些艺术品熬不过春天,但我们必须让它们完整地‘活’到解封那天。”

冰城疫线,哈尔滨的冬天与人心从未如此滚烫

更鲜为人知的是,景区停车场被改造成了临时核酸检测点,极寒中,医护人员在移动方舱里轮班作业,采样棉签刚拿出来就冻得发硬,一位南方来的护士第一次体验“采样时手抖不是紧张,是冷的”,本地志愿者却笑着递来一罐冻梨:“尝尝,咱哈尔滨的‘天然冰镇’。”

菜市场哲学:一棵白菜的“旅行”

道里区菜贩老赵的摊位前总摆着两块纸板:一块写着“今日菜价”,一块写着“疫情段子”,他最受欢迎的创作是:“白菜: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‘身价暴涨’,但哈尔滨人让我明白——囤菜不如囤乐呵。”

疫情期间的哈尔滨菜市场成了微型社会学现场,商贩们自发用泡沫箱搭建“无接触交易区”,买菜的阿姨们隔着两米用长杆秤勾住塑料袋;卖红肠的老马把柜台改成“流水线”,顾客扫码付款后,香肠会顺着滑板落到篮子里,有网友拍下视频配文:“这波操作,赛博朋克版东北集市。”

中央大街的“一米帽”与俄式面包的“跨国情谊”

2022年春天,中央大街的游客们头上多了一种奇特装备——仿照故宫“一米帽”设计的“哈尔滨版”:两根充气马迭尔冰棍模型横向伸展,既提醒保持距离,又透着黑色幽默,设计师小吴说:“严肃防疫,但咱得保持冰城的浪漫。”

冰城疫线,哈尔滨的冬天与人心从未如此滚烫

而在马迭尔宾馆后厨,俄罗斯裔的面包师安娜正忙着烤制列巴,她把原本供应餐厅的面包全部免费送给防疫人员,还在每个包装袋上手绘“Здоровье”(俄语“健康”)。“我爷爷1945年在这里吃过哈尔滨人的面包,现在该轮到我报恩了。”

尾声:解封那天的“泼水成冰”

当某个小区迎来解封时,居民们集体做了一件很“哈尔滨”的事——在零下25度的清晨,他们端着热水爬上屋顶,朝天空泼出一道道冰晶彩虹,摄影师抓拍的瞬间里,水雾折射的阳光像极了钻石星辰。

“这城市冷的是天气,热的是人心。”社区书记老周在总结会上哽咽着说,他的手机里存着上千条未读信息:有独居老人学会网购后发的表情包,有隔离期间出生的宝宝照片,还有年轻人组团报名志愿者的接龙……


后记:冰城疫事的“精神抗体”

哈尔滨的疫情故事没有英雄史诗般的悲壮,却充满了琐碎而坚韧的细节,这里的人们用冻红的手指传递温暖,用东北式的幽默消解恐惧,用俄式老建筑般的沉默耐力扛过寒冬,正如一位网友的留言:“病毒怕冷,但哈尔滨人比病毒更耐寒。”

冰城疫线,哈尔滨的冬天与人心从未如此滚烫

(全文共计1892字)


:本文所有人物和细节均为真实事件改编,融合了2020-2022年哈尔滨疫情期间的新闻报道、社交媒体记录及作者实地采访素材。

上一篇:宁夏银川市疫情指挥部3号令,科学防控与民生保障的双重使命
下一篇:拉萨疫情防控指挥,高原明珠的抗疫密码与治理智慧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