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抗疫之路,从清零到共融的艰难转型
4
2025-07-03
出租车司机,是一座城市流动的血液,他们穿梭于大街小巷,承载着无数陌生人的故事,见证着城市的昼夜更迭,哈尔滨,这座被誉为“东方莫斯科”的北方冰城,以其独特的欧式建筑、冰雪文化和热情豪爽的民风闻名,2023年末至2024年初,一场围绕“哈尔滨的哥”的争议事件,却让这座城市的另一面浮出水面——在冰雪覆盖的浪漫背后,是底层劳动者的挣扎、城市管理的困境,以及现代科技与传统行业的激烈碰撞。
本文将以“哈尔滨的哥事件”为核心,剖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多重社会因素,探讨出租车行业在网约车冲击下的生存现状,并反思城市治理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。
2023年12月,一段“哈尔滨的哥拒载并辱骂乘客”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,视频中,一名出租车司机因乘客要求打表而被激怒,双方爆发激烈争吵,事件迅速发酵,网友分成两派:一方谴责司机态度恶劣,另一方则指出哈尔滨部分出租车长期存在议价、拼客等乱象,根源在于行业生态的畸形。
随后,哈尔滨市交通管理部门迅速介入,涉事司机被停运处罚,但事件并未就此平息,反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讨论——为什么哈尔滨的出租车行业问题频发?的哥们为何如此“暴躁”?
过去十年,网约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城市出行生态,在哈尔滨,滴滴、高德、T3等平台以更透明的计价、更优质的服务迅速抢占市场,传统出租车由于长期依赖“牌照垄断”,缺乏竞争意识,导致服务态度差、拒载、议价等问题频发。
一位从业20年的哈尔滨的哥坦言:“十年前,我们一天跑500块很轻松,现在刨去‘份子钱’,能剩200就不错了。”所谓“份子钱”,即出租车司机每月向公司缴纳的固定费用,在收入锐减的背景下,这笔支出让许多司机不堪重负。
哈尔滨冬季漫长,极端低温可达-30℃,出租车运营成本陡增——暖风费、防滑胎、更高的油耗,都让司机们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,而冰雪旅游季的短暂繁荣,并不能弥补全年的收入缺口。
哈尔滨的出租车行业长期存在“拼客”“议价”等潜规则,尤其在机场、火车站等客流密集区,部分司机甚至形成“小团体”,垄断特定线路,尽管交管部门多次整治,但效果有限,根源在于:
在舆论场上,出租车司机常被贴上“态度差”的标签,但他们的困境却鲜少被真正关注:
“我们不是不想好好服务,是实在赚不到钱。”一位的哥无奈表示,网约车的低价竞争让传统出租车客源减少,而份子钱、油费、车辆维护等固定成本却分文不减,许多司机不得不延长工作时间(日均12小时以上),长期疲劳驾驶加剧了情绪波动。
网约车平台通过大数据优化路线、动态调价,而传统出租车仍依赖“扫街”等低效方式接单,更关键的是,网约车的服务评价体系倒逼司机提升态度,而出租车缺乏类似的监督机制。
哈尔滨的出租车司机群体以40-60岁男性为主,许多人经历了国企下岗潮,将开车视为最后的谋生手段,他们中不少人不懂智能手机操作,对网约车充满抵触,甚至将“打表”视为对自己经验的否定。
哈尔滨的哥事件并非孤例,而是全国传统出租车行业转型阵痛的缩影,要解决这一问题,需多管齐下:
哈尔滨正全力打造“冰雪文化之都”,而出租车作为游客接触的第一张名片,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城市口碑,政府可设立“文明出租车”评选,对优秀司机给予奖励。
哈尔滨的哥事件,表面是服务纠纷,实则是城市化进程中传统行业与新时代的碰撞,出租车司机的“暴躁”,是生存压力下的应激反应,而非单纯的职业素养问题。
一座城市的温度,不仅体现在中央大街的欧式建筑或松花江上的冰雪美景,更在于它对普通劳动者的包容与关怀,只有当政策制定者、平台企业、乘客与司机形成合力,冰城的方向盘后,才能少一些戾气,多一些理解。
或许,未来的某一天,当游客坐上哈尔滨的出租车时,司机不再抱怨“这单不赚钱”,而是笑着说:“欢迎来哈尔滨,我给您讲讲这儿的冬天有多美。”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