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抗疫之路,从清零到共融的艰难转型
10
2025-07-03
2021年初冬,哈尔滨再次成为疫情焦点,但与病毒同样令人心寒的,是一起确诊者遭遇网络暴力的社会事件,王女士(化名)因确诊新冠后行程轨迹涉及多家餐饮娱乐场所,个人信息被全盘曝光于网络,随即陷入舆论漩涡,她的社交账号被"正义之士"攻陷,辱骂信息如潮水般涌来,甚至有人向其发送死亡威胁,这种"社会性死亡"的惩罚,远比病毒本身更具摧毁性。
网暴现象在疫情中并非孤例,从成都"转场皇后"到沈阳"鸡架老太",每当疫情暴发,确诊者的私生活总会被放在道德显微镜下审视,哈尔滨这起事件的特殊性在于,它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期的特殊社会心理背景下,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集体焦虑,当病毒检测呈阳性的那一刻,这些普通人不仅成为流行病学调查对象,更被迫成为道德审判的被告,承受着远超疾病本身的痛苦。
王女士的噩梦始于一份流调报告的泄露,2021年11月某日,哈尔滨市新增本土确诊病例的行动轨迹被详细公布于众,这本是疫情防控的必要措施,却因部分自媒体和网友的过度解读而变质,王女士连续多日出入不同餐厅、美容院和健身房的记录,被拼接成"生活奢靡""不顾防疫"的罪证。
网络侦探们迅速展开人肉搜索,她的真实姓名、工作单位、家庭住址乃至婚姻状况都被曝光,某短视频平台上,"哈尔滨确诊女子夜生活丰富"的话题点击量迅速突破百万,评论区充斥着"活该得病""害人精"等恶意言论,更有人声称要向其单位举报"生活作风问题",短短48小时内,王女士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市民,变成了全网口诛笔伐的"公敌"。
值得注意的是,王女士的行程完全符合当时的防疫规定,所有场所均正常营业且扫码入场,然而在舆论场中,事实的理性空间被情绪化的道德审判挤压殆尽,当地疾控中心后续澄清无人违规,但为时已晚——伤害已经造成,王女士不得不接受心理疏导,其家人也遭受不同程度的骚扰。
这种针对确诊者的网络暴力,本质上是一场数字时代的"猎巫行动",在中世纪欧洲,人们将瘟疫归咎于"女巫"并施以火刑;在当代社会,网民则通过键盘寻找替罪羊来宣泄对疫情的恐惧,心理学研究显示,当人们面对不可控风险时,会本能地寻找具体责任人来重建控制感——确诊者不幸成为了这种心理机制的牺牲品。
社交媒体平台的设计缺陷助长了暴力蔓延,碎片化传播导致信息失真,算法推荐强化偏见共鸣,匿名性降低道德约束,在哈尔滨事件中,王女士连续多日的外出被剪辑成"24小时不间断狂欢"的短视频,真相在传播链中不断异化,某大学传播学研究发现,疫情相关谣言的传播速度是官方辟谣的6倍,这种信息环境为网暴提供了温床。
更深层的原因是责任认定的集体偏差,将疫情归咎于个别"不检点"的确诊者,远比承认防疫系统漏洞或病毒传播的复杂性来得简单,这种思维定式让网暴参与者获得了虚幻的道德优越感——通过谴责他人,证明自己是"守规矩的好公民",殊不知,这种"完美受害者"的要求,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苛责。
哈尔滨网暴事件浸染着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质,作为老工业基地转型中的典型城市,哈尔滨面临着人口外流、经济增速放缓等多重压力,黑龙江省社科院2020年调查显示,当地居民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知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,这种集体焦虑在疫情冲击下被放大,转化为对"破坏防疫者"的极端愤怒。
东北特有的熟人社会文化也影响着事件发展,在小圈层紧密联结的社会结构中,个人行为更容易被赋予道德评价,王女士光顾多家商户的记录,在本地网络社群中被解读为"不本分"的表现,这种评判标准明显带有传统观念色彩,某位当地自媒体人坦言:"如果她只是居家做饭,绝不会引发这么大非议。"
近年来东北形象的媒体建构也埋下了认知偏差,影视作品中的"东北人"常被标签化为豪爽直率甚至鲁莽的形象,这种刻板印象无形中降低了公众对东北确诊者的共情阈值,当王女士的行程曝光时,不少外地网友的第一反应是"果然是东北人",而非对个体遭遇的基本同情。
从法律视角审视,哈尔滨事件暴露了疫情防控与个人权利保护的深刻矛盾,我国《传染病防治法》规定,疾控机构有权公布病例活动轨迹,但应"保护个人隐私",现实中,流调信息常被过度披露,某律师事务所统计显示,2021年东北地区确诊者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较2020年增加47%。
现行法律对网暴的惩戒存在明显滞后性。《网络安全法》虽明令禁止人肉搜索,但取证难、定性难导致执法效率低下,在王女士案例中,尽管报警处理,但最终被追究责任的仅有几个发布极端言论的账号,信息泄露源头至今未明,法律学者指出,现有处罚力度(通常为治安拘留或小额罚款)与网暴造成的伤害严重不匹配。
更深层的制度矛盾在于公私界限的模糊,为防疫需要,公民事实上让渡了部分隐私权,但这种让渡的边界缺乏明确法律规定,当王女士的消费记录被当作道德评判材料时,公共利益已经异化为侵犯私权的借口,某位参与立法的专家坦言:"我们需要更精细的法律天平来平衡这两种价值。"
横向比较各国疫情中的类似事件,文化差异对责任归因的影响尤为明显,在个人主义盛行的西方国家,确诊者很少遭遇道德审判,公众更关注系统防疫而非个人行为,如瑞典从未公布确诊者轨迹,德国最高法庭则裁定过度追踪违法,这种差异反映了对"个人自由"与"集体利益"的不同排序。
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东亚社会的集体主义传统,韩国首尔曾发生同性恋者确诊遭网暴事件,日本也有医院护士因感染被房东驱逐的案例,但值得注意的是,这些国家随后都加强了法律保护——韩国修订《传染病预防法》严禁歧视确诊者,日本设立专项基金补偿因疫情受歧视者,这些经验值得正处于疫情常态化阶段的我国借鉴。
特别具有启示意义的是新加坡的做法,这个严刑峻法的国家同时注重心理疏导,为确诊者提供"重生计划"包括法律支援和媒体素养培训,其卫生部数据显示,该计划实施后针对确诊者的歧视投诉下降72%,这种"刚柔并济"的治理智慧,或可为哈尔滨这样的城市提供参考。
破解网暴困局需要多元共治,平台应当优化算法,不再推送未经核实的确诊者信息,并建立快速删帖机制,哈尔滨事件后,某短视频平台试点"疫情信息人工复核"制度,虚假内容处理时效提升至2小时内,这值得全行业推广。
法治建设亟待补强,建议在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框架下制定疫情数据使用细则,明确流调信息公开的"最小必要"原则,同时可参照《反家庭暴力法》模式,探索设立"网络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",允许受害者申请禁止施暴者接触。
但最根本的是重建社会认知,我们需意识到:确诊者首先是受害者而非罪人,他们的私生活与防疫评价无关,病毒传播的复杂性远超个人行为控制范围,哈尔滨某社区开展的"假如我是确诊者"同理心工作坊取得良好效果,参与者对确诊者的负面评价下降58%,这种基层创新值得推广。
站在松花江畔回望这场风波,哈尔滨的冬天总会过去,但留给社会的思考应当长存,当王女士在采访中说出"我只是正常生活,没想到会成为全民公敌"时,这句话拷问着每个人的良知,疫情终将退场,而如何对待那些被病毒选中的人,将永远检验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成色。
在未知传染病仍可能突袭的未来,我们或许该记住:病毒才是人类共同的敌人,而非某个不幸被感染的同胞,让哈尔滨这座经历过无数严寒的冰城教会我们——在灾难面前,温暖比严寒更有力量,团结比分裂更有智慧,宽容比指责更能守护我们共同的明天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