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省卫健委,筑牢疫情防控屏障,守护中原健康安全
4
2025-05-20
数据背后的真相与全民防疫的深层思考**
2021年夏,南京禄口机场突发疫情,Delta变异株迅速扩散,引发全国关注,在这场抗疫战中,疫苗的有效率成为焦点话题——接种疫苗后为何仍有感染?疫苗究竟能提供多少保护?本文将从南京疫情的数据出发,探讨疫苗有效率的科学定义、真实世界的保护效果,以及公众应如何理性看待疫苗接种。
2021年7月,南京禄口机场因境外输入导致本土疫情暴发,Delta变异株(B.1.617.2)成为主要传播毒株,该毒株具有更强的传染性(R0值约5-8,远超原始毒株的2-3),且部分突破性感染(即接种疫苗后仍感染)病例出现,引发公众对疫苗有效性的质疑。
据统计,南京疫情中约90%的确诊病例已接种疫苗,但重症率极低,这一现象并非说明疫苗失效,而是反映了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保护机制——防重症优于防感染。
疫苗有效率(Vaccine Efficacy, VE)通常指在临床试验中,接种组相比安慰剂组的感染风险降低比例。
这些数据基于原始毒株,而Delta变异株的免疫逃逸能力更强,导致防感染的有效率下降,但关键点在于:疫苗的核心目标是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,南京疫情的数据恰恰印证了这一点——尽管有突破感染,但重症率极低。
南京疫情并非孤例,全球多国在Delta流行期间观察到类似现象:
这些数据表明,尽管疫苗对Delta的防感染效果有所下降,但防重症的核心作用依然稳固。
科学事实:疫苗并非“金钟罩”,其作用是降低感染概率,而非完全阻断,即使接种后感染,病毒载量通常更低、病程更短。
南京疫情的教训是:疫苗+非药物干预(NPI)才是最佳策略,Delta的高传染性要求继续坚持戴口罩、保持社交距离。
疫苗的严重不良反应率极低(如心肌炎发生率约0.001%),而COVID-19的重症风险远高于此,南京疫情中未接种疫苗的老年患者重症率显著更高。
南京疫情加速了中国的加强针接种进程,研究表明:
混合接种(异源加强)可能提供更广谱的保护,智利数据显示科兴+mRNA疫苗的组合对Delta更有效。
南京疫情提醒我们: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