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疫情管控的双城记,从清零到共存的艰难抉择与未来启示
5
2025-07-03
2021年寒冬,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少了往日的熙攘,松花江畔的冰雕在无人欣赏的寂寞中渐渐消融,这座城市正经历着又一轮新冠疫情的考验,但在零下二十度的严寒里,两个普通人的故事却让整座城市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温度,张岩,一名社区医院的男护士;李雪,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女医生,他们素不相识,却因为疫情在道里区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产生了命运的交集,这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,而是一段关于责任、理解和城市体温的平凡叙事。
张岩第一次注意到李雪是在小区第三次全员核酸检测时,那天哈尔滨下着鹅毛大雪,李雪穿着臃肿的防护服,眼镜上的雾气结成了冰碴,她不得不每隔十分钟就停下来擦拭镜片,张岩作为支援人员被临时调配到这个检测点,看到这一幕,他默默从口袋里掏出一瓶防雾喷剂递了过去。"试试这个,我们医院发的,挺管用。"这是他们之间的第一句对话,简单得几乎称不上寒暄,李雪后来回忆说,那一刻她看到的不是一瓶喷剂,而是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保持的专业精神。
在接下来两周的防疫工作中,他们形成了奇妙的默契,张岩负责上门为居家隔离的居民做核酸检测,李雪则负责整个小区的健康监测和数据统计,每天清晨六点,当哈尔滨的天空还沉浸在靛蓝色中,两人就会在社区办公室不期而遇,交换一个疲惫却坚定的眼神,张岩会在出发前帮李雪的热水袋重新灌满开水,李雪则会把最便捷的检测路线画给张岩,这些微不足道的互动,成了高压工作中的小小慰藉。
疫情最严峻时,小区里一位独居老人突发高烧,那天深夜,张岩刚结束十六小时的工作回到临时住处,就接到了李雪的电话,没有犹豫,两人冒着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温赶到老人家中,楼道里的感应灯坏了,李雪举着手机照明,张岩则背着沉重的急救箱,在结冰的楼梯上几次险些滑倒,当确定老人只是普通感冒而非新冠感染时,两人相视一笑,紧绷的神经才稍稍放松,回程的路上,哈尔滨飘起了雪,张岩突然说:"你知道吗?这是我第一次觉得下雪天不冷。"李雪没有回应,但口罩下的嘴角微微上扬。
他们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转折,有的只是防疫工作中的点点滴滴,张岩会在李雪值夜班时"刚好"多订一份宵夜;李雪则会在张岩的防护服上画一个小小的笑脸,当张岩因为连续工作低血糖晕倒时,是李雪用口袋里唯一的一块巧克力救了他;而当李雪因居民的不理解而情绪崩溃时,张岩只是安静地递上纸巾,然后承担了她当天剩余的工作,这种相互扶持,在疫情阴霾下显得尤为珍贵。
在哈尔滨疫情最吃紧的阶段,小区实行了严格封闭管理,居民们开始自发组织阳台音乐会,每当夜幕降临,各个楼栋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歌声,一个特别的夜晚,张岩和李雪同时被居民拉进了微信群里的视频通话,当手机屏幕上一个接一个亮起居民们的笑脸时,李雪突然哽咽了:"你们知道吗?我和张医生其实不住这个小区,我们完全可以不来这里冒险。"群内安静了几秒,然后一位大爷的声音传来:"闺女,哈尔滨人不说客套话,你们就是我们的家人。"那一刻,张岩悄悄握住了李雪颤抖的手。
疫情逐渐好转后,两人回到了各自原来的工作岗位,最后一次在小区门口分别时,张岩递给李雪一个保温杯:"我自己做的姜糖,对驱寒特别有效。"李雪接过杯子,发现上面贴着一张纸条:"等疫情结束,一起去中央大街吃马迭尔冰棍吧?"这个约定如此简单,却承载了太多未言明的情感。
在哈尔滨这座经历过无数寒冬的城市里,疫情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人性最真实的光泽,张岩和李雪的故事之所以动人,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男女情爱的范畴,展现了一种更为广阔的城市情感,当整座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,正是这些普通人之间朴素的连接,维持着社会的温度与脉搏,他们或许永远不会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,但正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"张岩"和"李雪",用专业与温情构筑了哈尔滨最坚实的防疫长城。
解封那天,松花江上的冰层开始出现细微的裂纹,那是春天即将到来的信号,中央大街上,人们戴着口罩欣赏迟来的冰灯展,而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,张岩和李雪终于如愿以偿地分享了那根马迭尔冰棍,冰棍很甜,风还很冷,但他们的心是暖的——就像这座正在苏醒的城市一样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