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被疫情包围了,一座城市的坚守与突围
7
2025-07-02
2022年春天,当奥密克戎变异株席卷中国多个城市之际,一段关于合肥市政府公开点赞天津人的视频在社交媒体刷屏,这个看似平常的行政表扬,却因跨越千里的城市互动而显得格外温暖,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今天,合肥与天津这段特殊的"城市对话",不仅展现了危机中的公民担当,更折射出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变革。
2022年4月,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在新闻发布会上特别提到:"我们要为一位来自天津的旅客点赞。"原来,这位天津市民李某在抵达合肥南站时,主动申报自己来自风险地区,并积极配合防疫人员完成核酸检测、隔离观察等全套流程,合肥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动情地说:"这种自觉自律的行为,既是对自己负责,也是对城市负责,展现了天津市民的良好素质。"这段发言视频迅速登上热搜,"天津人"一时成为网络热词。
深入分析这一事件,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三个重要维度,首先是公民责任意识的觉醒,在李某之前,已有不少旅客选择隐瞒行程或逃避检查,而他的选择代表了一种新型公民意识的崛起——将疫情防控视为每个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,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周光礼指出:"现代社会治理不再只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,而是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配合。"李某的行为恰是这种"共建共治共享"理念的生动实践。
城市治理的温度转型,合肥市政府没有简单地将外地旅客视为防疫负担,而是通过公开表扬传递出包容与感谢,这种治理方式的转变,体现了从"管控"到"服务"的行政理念升级,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沈荣华认为:"点赞天津人事件表明,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注重运用情感治理、认同治理等柔性手段,这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表现。"
第三是城市间的新型关系构建,传统认知中,城市之间更多是竞争关系,而在疫情这场共同危机面前,合肥与天津通过这个暖心互动,展现了城市命运共同体的可能性,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尚虎平分析道:"这种跨区域的正向激励,有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思维,构建全国一盘棋的治理格局。"
将视野拉回天津这座城市,我们会发现这种公民担当并非偶然,作为中国北方的老牌工商业城市,天津历史上就有着"卫嘴子"的戏称,表面看似散漫,实则蕴含着重信守诺的文化基因,从民国时期"天津商帮"的契约精神,到改革开放后"引滦入津"工程中的全民参与,再到疫情期间无数天津市民自觉配合防疫,这种"大事不糊涂"的城市性格一脉相承,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指出:"码头文化赋予天津人豁达乐观的天性,而九河下梢的地理位置又培育了开放包容的胸襟,这种文化特质在疫情考验下转化为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。"
合肥政府的点赞行为也引发了我们对政府沟通艺术的思考,在信息爆炸时代,政府如何突破刻板形象,与民众建立情感连接?合肥市选择了最朴素却最有效的方式——讲述普通人的闪光故事,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彭宗超评价道:"这种具象化、人格化的传播策略,比抽象的政策宣讲更能引发共鸣,是政府传播理念的重要进步。"
从更宏观视角看,疫情如同一面镜子,照出了中国社会的深层变化,当合肥为天津人点赞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两个城市的互动,更是整个国家治理生态的优化,中央党校(国家行政学院)教授竹立家指出:"这场疫情加速了我国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型,公民参与、数据赋能、协同治理等理念正在落地生根。"
疫情终将过去,但合肥点赞天津人这一事件留下的启示值得长久品味,它告诉我们:现代治理不仅是制度的完善,更是人心的凝聚;不仅是技术的升级,更是温度的传递;不仅是单打独斗,更是携手同行,当每个公民都能像那位天津旅客一样自觉担当,当每个城市都能像合肥一样善于发现和激励美好,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。
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合肥与天津的这段故事给了我们确定的希望——无论面临何种挑战,只要政府与民众相互理解、城市与城市相互支持,我们就一定能共克时艰,共同书写更加温暖的城市文明新篇章,这或许就是疫情防控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