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尔滨新冠患者的双重困境,病毒与网暴的双重夹击

admin 6 2025-07-03 11:08:42

疫情下的网络暴力

2021年,哈尔滨再次成为新冠疫情的焦点之一,除了病毒的威胁,一些确诊患者还遭遇了另一种伤害——网络暴力,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曝光,社交媒体上充斥着指责、谩骂甚至诅咒,这种现象并非哈尔滨独有,但在这里尤为突出,为什么新冠患者会成为网暴的对象?网络暴力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?我们又该如何反思?

第一部分:哈尔滨疫情与患者遭遇

2021年9月,哈尔滨市巴彦县出现本土疫情,随后迅速扩散至哈尔滨主城区,在流调信息公布后,部分确诊患者的行程轨迹被详细披露,包括他们去过哪些餐厅、商场、医院等公共场所,这本是为了帮助公众自查风险,但很快,一些人的个人信息被恶意传播,甚至被贴上“毒王”“害人精”的标签。

一位哈尔滨女性因确诊新冠,其流调轨迹显示她曾去过多个公共场所,包括一家剧本杀店,随后,她的真实姓名、照片、社交媒体账号被曝光,网友纷纷指责她“到处乱跑”“害了一座城”,类似的案例在哈尔滨不止一例,许多患者不仅承受着病痛,还要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攻击。

第二部分:网络暴力的根源

为什么新冠患者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?原因复杂,但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
恐惧与愤怒的转移

疫情反复,人们的生活受到影响,经济压力增大,许多人积压了负面情绪,当看到确诊病例的流调信息时,部分人将愤怒发泄在患者身上,认为“如果不是TA乱跑,疫情就不会扩散”。

信息碎片化与误读

流调信息往往只呈现患者的行动轨迹,但无法展示背后的原因,患者可能因工作、就医或照顾家人而频繁外出,但网友往往只关注“TA去了多少地方”,而忽略背后的无奈。

哈尔滨新冠患者的双重困境,病毒与网暴的双重夹击

网络匿名性与群体效应

在匿名的网络环境中,人们更容易发表极端言论,当一个人开始攻击患者时,其他人可能跟风,形成“群体暴力”。

对“完美受害者”的苛求

社会潜意识里希望患者是“无辜的”,比如老人、儿童或一线工作者,如果患者是年轻人,尤其是去过娱乐场所的,就容易被贴上“不负责任”的标签。

第三部分:网络暴力的危害

网络暴力对患者及其家人的伤害,甚至可能比病毒本身更严重:

心理创伤

许多患者在被网暴后出现焦虑、抑郁甚至自杀倾向,一位哈尔滨患者曾表示:“感染病毒已经很痛苦了,但网上的谩骂让我更绝望。”

哈尔滨新冠患者的双重困境,病毒与网暴的双重夹击

社会污名化

患者康复后,可能仍被贴上“新冠患者”的标签,影响就业、社交甚至家庭关系。

阻碍疫情防控

如果患者因害怕被网暴而隐瞒行程,将导致流调信息不准确,反而增加疫情扩散风险。

第四部分:如何减少网络暴力?

加强隐私保护

流调信息应隐去患者姓名、身份证号等敏感信息,避免被恶意传播。

提高公众理性认知

媒体和官方应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疫情,强调患者也是受害者,而非“罪人”。

哈尔滨新冠患者的双重困境,病毒与网暴的双重夹击

法律约束与平台监管

对恶意人肉、网暴行为应依法惩处,社交平台也需加强内容审核,及时删除不当言论。

倡导同理心

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患者,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,用善意而非指责对待他人。

疫情考验的不只是医学,还有人性

哈尔滨新冠患者的遭遇提醒我们:病毒固然可怕,但人性的冷漠与暴力同样值得警惕,疫情终将过去,但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,将决定社会的温度,在抗击病毒的同时,我们是否也能对抗偏见与恶意?这或许是疫情留给我们的更深层思考。

上一篇:合肥疫情溯源,从零星病例到精准防控的科学探索
下一篇:安徽合肥疫情最新动态,防控措施与市民生活现状
相关文章

 发表评论
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