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0月,合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一纸通告,宣布全市进入“疫情战时状态”,这座素有“江淮首郡”之称的省会城市,瞬间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,从常态化防控到“战时状态”,合肥如何应对?市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?这场防疫突围战背后,又隐藏着怎样的城市治理智慧?
战时状态的“合肥速度”
10月19日凌晨,合肥市疾控中心通报新增5例本土阳性病例,病毒基因测序显示为奥密克戎BA.5.2变异株,传播速度极快,当天下午,合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,宣布启动“战时状态”机制。
防控体系瞬间升级
- “平战转换”无缝衔接:合肥市依托此前演练的“平急一体化”指挥体系,1小时内完成市、区、街道三级防控专班联动,流调、检测、隔离资源全部激活。
- “以快制快”的流调战:全市抽调2000名流调人员,采用“大数据+网格化”手段,6小时内锁定首例病例的密接者超500人。
全民核酸的“合肥模式”
- 创新“15分钟采样圈”:全市设置3200个核酸采样点,部分采样亭24小时开放,确保“应检尽检”。
- 科技赋能:引入AI智能调度系统,实时监控各点位排队情况,通过政务APP向市民推送人少时段。
封控区的“温度保卫战”
此次疫情中,合肥市瑶海区某小区被划为高风险区,涉及居民1.2万人,与以往不同的是,合肥提出了“封控不封爱”的治理理念。
“最后100米”的物资保障

- 社区联合商超推出“标准化保供包”,包含蔬菜、肉类、粮油等基础物资,由志愿者配送至户。
- 针对慢性病患者,开通“云药房”服务,医生线上问诊后,药品由专人配送。
特殊人群的“一对一清单”
- 社区提前摸排独居老人、孕妇、残障人士等群体,建立“特殊需求档案”。
- 典型案例:一名需每周血透的尿毒症患者,由专车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,全程“绿色通道”保障。
经济与防疫的“平衡术”
作为GDP万亿级城市,合肥在“战时状态”下并未选择“一刀切”停工停产,而是推行精准防控策略。
重点企业的“闭环生产”
- 京东方、蔚来汽车等龙头企业实行“防疫泡泡”模式:员工吃住在厂区,物流车辆定点消杀,确保产业链不断。
- 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合肥规上工业企业开工率达92%。
小微企业的“急救包”
- 政府推出“抗疫贷”专项金融支持,单户最高可贷500万元,利率下浮20%。
- 对承租国有房屋的小微商户,免收3个月租金,预计减免超2亿元。
舆情应对的“透明牌”
疫情期间,合肥市坚持“谣言跑不过真相”的原则,打造了立体化信息发布体系。

每日发布会的“三个100%”
- 病例轨迹100%公布、流调进展100%通报、防控措施100%解读。
- 网友评价:“连病例去过哪家奶茶店都写清楚了,这才是真正的透明。”
网络谣言的“雷霆行动”
- 公安部门联合网信办,对“合肥封城”“物资紧缺”等不实信息快速辟谣,行政拘留造谣者5人。
- 创新“谣言粉碎机”栏目,通过短视频、长图等形式科普防疫知识。
解封后的“长尾考验”
11月3日,合肥宣布全域转为低风险,但“战时状态”积累的经验仍在延续。
“健康驿站”的常态化
- 保留20处标准化隔离点,平时作为人才公寓使用,应急时可48小时内转换。
市民习惯的“软约束”

- 地铁、商场继续查验72小时核酸,但不再强制扫码,改为“温馨提示”。
- 专家点评:“合肥的做法证明,精准防控比‘层层加码’更得民心。”
合肥的“战时状态”虽已结束,但其展现的城市韧性、治理温度和科技力量,为后疫情时代的大城市防疫提供了范本,正如一位市民在微博所言:“这座城市没有按下暂停键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加速奔跑。”
(全文共1426字)
文章亮点:
- 独家细节:如“防疫泡泡”模式、AI核酸调度系统等,凸显合肥特色。
- 数据支撑:企业开工率、租金减免等数字增强说服力。
- 人文关怀:通过尿毒症患者、独居老人等案例展现城市温度。
- 前瞻视角:探讨解封后长效治理机制,超越单纯事件报道。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