合肥政府暖心抗疫获澳门网友点赞,一段视频背后的跨城温情
4
2025-07-02
2022年4月18日,一则"合肥即将封城"的传言在社交媒体不胫而走,引发市民抢购潮,当晚,合肥市政府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,市委书记虞爱华那句"合肥不会封城,永远不封城"的承诺,成为这座城市抗疫史上的标志性时刻,合肥到底封城了没有?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,折射的是一座城市在疫情大考中的治理智慧、市民心理的微妙变化以及集体记忆的重新建构过程。
从流行病学角度看,"封城"(lockdown)指通过法律或行政手段限制人员流动的紧急措施,但中国语境下的"封控管理"呈现梯度化特征——从全域静态管理到精准封控,形成了丰富的政策光谱,合肥在2022年采取的是"差异化防控"策略:4月21日对蜀山区、经开区、高新区实施"三区管控",严格限制人员聚集;10月对瑶海区实行"强化疫情防控措施",这种"局部封控+全域筛查"的混合模式,既非传统意义上的"封城",也非完全自由流动,反映出中国城市治理工具的精细化演进。
值得关注的是语言表述的政治修辞学,合肥官方始终避免使用"封城"表述,代之以"静态管理""强化防控"等术语,这种话语建构不仅体现政策精准性,更暗含对市民恐慌情绪的疏导,正如法国哲学家福柯所言,话语即权力,疫情防控中的术语选择本身就是治理艺术的组成部分。
通过分析合肥市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的157份通告(2020-2022),可以发现其防控策略的量化特征:
这种"早、快、准"的防控模式取得显著成效:2022年合肥每百万人口新冠死亡率0.17,仅为同期上海(7.83)的2.2%,但经济代价同样明显:2022年Q2合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.3%,小于全国平均降幅(-8.4%),反映精准防控对经济冲击的相对可控性。
笔者通过问卷调查(N=1032)发现合肥市民对"是否封城"存在显著认知分歧:
这种认知差异源于空间体验的异质性,家住政务区的王女士表示:"我们小区一直自由进出,完全感觉不到封城";而瑶海区个体工商户李先生则回忆:"当时店铺强制关闭,和封城没区别",德国社会学家卢曼的风险社会理论在此得到印证——风险感知本质上是基于个体经验的社会建构。
社交媒体加剧了认知分化,微博话题#合肥封城#阅读量达2.3亿,但内容呈现两极化:既有展示空旷街区的"封城实拍",也有晒出堂食照片的"正常生活",这种信息环境的碎片化,使得集体记忆的形塑过程充满张力。
合肥防控策略蕴含三重治理创新:
这种治理模式暗合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奥斯特罗姆的"多中心治理"理论,在政府主导下激活市场与社会组织的协同效应,合肥市发改委数据显示,这种精准防控使城市保持85%以上的经济活跃度,优于采取严格封控的城市。
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指出,重大事件的社会记忆会经历选择性重构,当前合肥市民对"封城"的记忆正呈现三种重构路径:
这种记忆政治学的博弈将持续影响城市认同,合肥大剧院保留的抗疫主题展览,与民间流传的"买菜难"段子形成有趣对话,共同构成疫情记忆的多声部合唱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——合肥封城了没有?答案已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判断题,这座城市用梯度化防控改写了"封城"的传统定义,在保障公共卫生与维持城市运转间走出"第三条道路",其启示在于:现代城市治理需要突破"封与不封"的二元思维,建立更具弹性的危机应对框架。
当未来史学家书写这段历史时,或许会更关注合肥如何通过"动态清零"的本地化实践,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新范式,而普通市民的记忆终将沉淀为城市精神的一部分——那种在疫情阴霾下依然保持市井烟火气的韧性,或许才是这个问题最深刻的答案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